2025年2月27日下午13:00,人工智能学院在15栋315会议室召开了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组教学研讨例会。本次会议由公共计算机系主任戴晶晶主持,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组全体教师参加,会议旨在针对全校非专业师生的人工智能基础课程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优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会议伊始,戴主任总结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并分享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她特别提到,在课程内容的传达上存在一定的挑战,尤其是如何将复杂的人工智能知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非专业学生。随后,戴主任邀请与会教师分享各自在教学中遇到的挑战,并进行经验交流和资源共享。经过深入讨论,大家共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解决方案,既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调整,也涉及到教学方法的创新。
首先,针对“模块一:初探人工智能”部分,教师们普遍反映,课程内容庞杂且知识结构复杂,非专业学生在短时间内消化起来较为困难。张婷院长与戴主任分享了对课程内容的重新安排方案,其中包括更为详细地讲解人工智能的定义、发展历程、产业结构以及人工智能对社会和各行业的影响,力求帮助学生建立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全面理解。同时,张院长强调,课程内容应适度简化并注重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人工智能在现实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场景。田紫欣老师提出了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案,建议通过图灵测试活动,让学生上台扮演机器人与人类对话,从而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对人工智能的兴趣。
对于“模块二:机器学习”及“模块三:深度学习”,与会老师们指出,由于这些模块涉及到较为复杂的数学理论和算法原理,非专业学生难以在有限的课程时间内充分理解。王勇老师提出,可以通过5分钟左右的动画视频进行简单的科普,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基本概念,随后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简单的用法讲解,避免深入过于专业的技术细节。宫健丽老师则建议,在讲解时可以结合学生所在专业的具体应用场景,重点讲解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在不同领域中的实际运用,避免深入理论部分,保持教学内容的简明易懂。
在技术方面,针对“deepseek”卡机问题,戴主任推荐使用腾讯元宝app作为优化版,指出该应用的性能较为稳定,适合用于教学演示。而罗艳玲老师则建议使用Kimi,认为该平台界面简洁、操作便捷,并且适合学生快速上手。
关于“模块四:探索人工智能的行业应用”,与会教师讨论了如何将前述知识与行业应用结合,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实际应用。张院长提出,教学模式可以进行适当的转变,首先介绍人工智能的应用实例,再讲解背后的算法原理,
最后结合具体的专业案例进行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张院长强调,应用与理论的结合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的重要途径。
在实验课程的安排上,会议提出了优化方案。李凤麟老师与张芸老师提出,可以通过结合互联网竞赛与AI写作、AI视频制作等形式,增强实验的实践性和趣味性,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朱婕老师则建议引入AI数字人或AI配音与视频制作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人工智能的强大应用能力。
关于“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展示”的实验,王慧娟老师和喻晓老师建议,使用华育兴业实验平台进行数据分析,避免过于复杂的代码讲解,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现有平台进行实际数据处理和分析。戴主任和张老师补充道,实验内容可以通过Excel进行简单的回归分析和数据可视化,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数据处理的基本技能。
最后,关于“实验四:创建智能实训项目”,伍保红老师和朱涵老师提出,可以通过AI生成行业小案例的方式,让学生直接体验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前述的华育兴业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将生成的代码与数据应用到实际项目中,从而更好地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实际应用。
此次教学研讨例会不仅为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优化和教学方法的改进提供了宝贵的意见,也为教师之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大家一致表示,将根据会议讨论结果,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教学质量,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提升。
会议在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所有教师纷纷表示将继续努力,深入实施教学改革措施,推动人工智能基础课程的持续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体验和全面的技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