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武工商】身兼数职、获奖无数,这位文艺女学霸凭实力演绎“青春不设限”

——访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刘欣宇

发布者:宣传部发布时间:2025-04-08浏览次数:11

记者:何诗诗

【人物简介】

刘欣宇,中共预备党员,管理学院2022级创业管理专业学生,2023-2024学年度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担任班级团支书兼任班长、管理学院党员服务中心新媒体编辑部副部长,曾荣获校级三好学生、校级优秀学生干部、校“五四”模范团干等荣誉称号和校级二等奖学金;积极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曾荣获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企业运营仿真竞赛省赛一等奖、2024年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省赛二等奖、2024年(第十八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全国总决赛二等奖和省赛二等奖、2024年第十四届大学生市场调查和分析大赛湖北赛区三等奖、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校赛金奖等;成功申报省级创新创业项目1项并顺利结项;爱好单簧管和写作,担任番茄小说签约作者。

记者:恭喜你获得国家奖学金!可以分享一下你获得国奖的最大感受吗?这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欣宇:得知获得国家奖学金时,内心满是激动与感恩。激动于自己的努力能得到如此高的认可,同时感恩学校、老师以及身边同学给予的帮助。这意味着过往挑灯夜战、反复钻研知识的日子没有白费,今后我要以更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仅在学业上精进,还要利用所学回馈社会,成为学弟学妹们的榜样,让这份荣誉发光发热。

如果说这个奖项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我想它就像我们课堂上常说的“边际效应”: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能让后续每一份努力都产生更大价值的支点,让我可以在未来走得越来越远。

记者:了解到你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前茅,可以分享一下你的学习秘籍吗?

刘欣宇:说到学习秘籍,我觉得首先是自律,大学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多,我习惯制定每日学习计划,按重要、紧急程度排序逐一攻克任务,并提前规划好课程预习、复习、拓展阅读等。其次,课堂要紧跟老师节奏,积极互动,这比课后自学高效得多。再者,要善于总结归纳,每周末复盘本周知识点,然后梳理成思维导图,构建知识体系,遇到难题主动找老师同学探讨,不同思维碰撞常常能让我豁然开朗,学习也就逐渐得心应手。

记者:你参加了这么多学科竞赛,从这些经历中,你认为自己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这些收获对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怎样的影响?

刘欣宇:要说最大的收获,那当属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进阶。参与竞赛期间,我的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淋漓尽致的锤炼,我懂得了如何静下心来倾听队友的见解,精准挖掘每个人身上的闪光点,进而凝聚众人之力,携手跨越重重难关。与此同时,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实现了质的蜕变。竞赛场上,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和错综复杂的难题层出不穷,这恰恰倒逼我学会了迅速转动脑筋,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去应对。

图为刘欣宇(第二排右五)参加(新加坡)国际商务策划大赛中国地区选拔赛暨第十八届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文旅与会展创新创业实践竞赛

图为刘欣宇(右一)参加第九届湖北省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暨2025年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选拔赛

这些竞赛成果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而言,意义非凡。我满心期许能够踏入品牌策划、创新创业这些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领域一展身手。过往的竞赛经历,已经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在憧憬未来职业道路时,我充满信心,深知自身有足够的底气与能耐在这片天地闯出一番天地。不仅如此,我在竞赛过程中磨砺出的各项能力,恰似为我量身定制的“职场铠甲”,将助力我更加从容地适应未来职场。

图为刘欣宇所获部分荣誉证书

记者:了解到你身兼数职,同时担任了班级团支书、班长,以及管理学院党员服务中心新媒体编辑部副部长、党委宣传部实习生,请问你是如何合理分配时间的呢?

刘欣宇:每晚,我都会开启一场精心的“时间拼图”之旅,把各项繁杂事务巧妙地融入到次日日程。

从破晓的晨光到深沉的夜色,我会为不同身份下的任务细心划分“专属时区”。作为班级团支书与班长,课间的碎片时间便成了我与班委沟通、跟进团日活动筹备的黄金时段,每完成一项小任务,我都会特意预留10-20分钟的“缓冲转换带”,来迅速梳理后续待办事项,确保班级事务的推进有条不紊。当这一阶段工作告一段落,我会借助预留的缓冲时段,让思维完成华丽转身,无缝对接管理学院党员服务中心的新媒体运营工作,结合时事热点精心策划推文选题。平时白天没有课的时候,我会在党委宣传部实习,完成老师交办的各项工作。等到夜幕降临,我会静下心来,仔细审核管理学院党员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的稿件内容,完成今日的作业等。

如此这般,把多个任务拆解为一个个可执行模块,让不同身份承载的任务各安其位,既巧妙避开了时间冲突,又使得每分每秒都在角色的流转间释放最大效能,如同精密的齿轮组,紧密咬合,有序运转。

图为刘欣宇生活照

记者:你在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主动在学校参加了志愿服务,可以讲讲当时的情形吗?你对这段经历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欣宇:当时我主要负责寝室楼栋同学们的健康码检查工作,这段经历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我记得当我抬手示意同学出示健康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有些同学非常配合,迅速亮出绿码,还会微笑着跟我说一句“辛苦了”,但也有少数同学不太理解,会抱怨几句,甚至嫌麻烦不愿配合。这时,我会耐心地告诉他们这不仅关乎自己的健康,更是对整个校园的师生负责。11、12月的武汉天气还是很冷的,我们经常在寝室楼前一站就是3个小时,当时我们学院党员服务中心的老师担心我们受冻,还特地买了奶茶并拿来了“小太阳”让我们取暖。其实有了大家的关怀,我并不觉得冷,因为心是火热的,这段经历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学校的温暖,也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和担当。

记者:在大学生活中,有遇到对你影响很大的老师或朋友吗?可以讲讲你们之间的故事吗?

刘欣宇:大学时光里,马冬玲老师对我的影响很大。她不仅是在学术上为我指引方向、答疑解惑的导师,更像一盏无论何时都亮着的明灯,让我时刻沐浴在一种“被看见的”温暖之中。

印象最深的是2024年备战品牌策划大赛那段紧张又热血的日子。马老师作为我们的指导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为了让我们的策划书臻于完美,路演能够惊艳全场,她不辞辛苦地带着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策划书的每一个细节,逐字逐句地斟酌,还陪着我们一次次模拟路演,从仪态到话术,从PPT制作到时间把控,事无巨细地指导。为了让我们能够在一个安静、专注的环境里备赛,马老师还特意四处奔走,向学长借来了办公场地。那两天,我们团队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在办公室里连续熬夜改方案,大家的眼神里有疲惫,但更多的是对成功的执着。而马老师就像我们的守护天使,她时刻关注着我们的状态,看到我们累了、饿了,便贴心地为我们买来了热气腾腾的饮品和美味可口的食物,让我们在忙碌劳累之余能够及时补充能量,重新燃起斗志。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关怀,像春日里的丝丝细雨,润物无声,成为支撑我一路前行的力量。这份关怀,我始终铭记于心。

记者:你为什么喜欢写作?你觉得写作给你带来了什么?

刘欣宇:其实我与写作的缘分,最初是源于内心的一份想要倾诉的渴望。在大学的学习生活中,知识如潮水般涌来,我每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新的理念,心里常常被各种想法塞得满满的,压力也随之而来。那个时候写作就好像打开了一个情绪的阀门,让我有了一个可以宣泄、表达的方式。

我喜欢写作,无论是日常学习中对专业知识的深入思考,还是生活里遇到烦心事时的自我排解,又或是看到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后的感悟分享,我都可以通过自己的作品展现出来。它能把我脑海中的抽象想法具象化,变成一篇篇有逻辑、有条理的文章,让我可以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

图为刘欣宇参与撰写的论文

写作带给我很多收获。一方面,它让我的思维更加缜密。以前我思考问题可能比较零散,自从开始写作,尤其是写论文的时候,我学会了严密的逻辑思考。就拿我写《社交互动对数字化阅读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书乐邦”小红书账号运营》这篇论文来说,为了论证观点,我得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这个过程中,我的思维方式得到了极大的锻炼,现在遇到问题,我能很快地理清思路,找到关键点。

图为刘欣宇参与撰写的文章

另一方面,当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可,那种成就感真的难以言表。作为番茄小说的签约作者,每次我更新章节后,看到读者的评论、点赞,知道有人在期待着我的故事发展,我心里就特别温暖,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发表论文也是一样,当收到录用通知的时候,我知道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到了认可,这不仅是对我学术能力的肯定,更是激励我继续前行的动力。写作已经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成长路上的好帮手,让我不断进步,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记者:最后,可以请你分享一下对学弟学妹大学生活的建议吗?

刘欣宇:一是学业为重,扎实学好专业知识是立足根本。二是多参加实践,竞赛、社团、志愿活动都行,多多拓展人脉、锻炼能力,别局限在书本理论里。三是要学会时间管理,平衡好学习、娱乐、社交,别到考试周才懊悔没好好学习。最后,大学的迷茫焦虑很正常,一定要多和老师、学长学姐交流,找准方向,珍惜这四年青春,去探索无限可能,让大学生活不留遗憾。

图为刘欣宇生活照

上一篇:下一篇:
返回原图
/